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每段原意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使内容更加丰富,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大家常说苏轼一生坎坷多难,死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,但很少有人知道,即便苏轼的灵魂已经归天,他身上依然发生了一段令人心酸到流泪的故事……
公元1100年,宋徽宗赵佶即位,实行大赦天下。苏轼也被赦免,并获封为正七品的朝奉郎。虽然官职不高,但这象征着苏轼终于可以回到京城,过上相对安稳的晚年生活。然而,长期流放生活对他的身体造成了极大摧残,未能走到宋都开封,65岁的苏轼就在江苏常州病逝。可以说,苏轼在这个时间点去世,算是一种幸运,因为如果他继续活着,随后宋廷发生的风波必将让他心如刀绞。
展开剩余83%一年之后,宋徽宗赵佶重新启用蔡京为宰相,全面推行新政。按照北宋的惯例,凡推行新政必先清洗旧党,蔡京遂奉命列出一份旧党成员名单,包括司马光、苏轼、黄庭坚等120人。宋徽宗亲笔写下这120人的名字,镌刻于端礼门外的石碑上,称之为“扬恶”,意在让京城所有官员和百姓都知道,这120人是阻碍改革的罪人。据《宋史·蔡京传》记载,这些“罪人”中尚在人世的,要么被监禁,要么被贬谪流放至偏远地区。
更甚者,宋徽宗还下令:“轼、庭坚获罪宗庙,义不戴天,片纸只字,并令焚毁勿存,违者以大不恭论。”这意味着苏轼和黄庭坚的书法、绘画、诗词文集等所有作品,都必须被搜集起来焚毁,掀起了宋朝版的“焚书运动”。各地官员忙着到百姓家搜查苏、黄的作品,凡发现必送火场焚烧。那些藏匿不报的平民被冠以“大不恭”的罪名而遭到逮捕。而更为讽刺的是,一些官员竟趁机暗中私藏这些作品,期待日后高价卖出赚取暴利。
在徐州护城河畔,曾有一块苏轼亲笔题写的关于治理黄河水患的石碑,蔡京下令将其毁掉。当地太守心生怜惜,竟偷偷将石碑投入护城河中藏匿。后来徐州太守更换,苗仲先上任,他趁夜将石碑打捞起来,秘密拓印了数千份保存。翌日,他摆出铁面无私的姿态,当众将石碑砸毁。碑石消失了,但拓片却成了珍贵的收藏品,苗仲先因此大发横财。
苏轼的书画诗文,是北宋文化的精髓所在。这场对“苏轼之魂”的围剿,给北宋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。正因为这场浩劫,才导致我们现今几乎难以见到苏轼的真迹,这也成了苏轼作品罕见的深层原因。
就在北宋昏君和佞臣倾力抹杀苏轼痕迹之际,北方的金国已磨刀霍霍,整顿兵马,分两路大军南下侵宋。公元1127年初,金军攻破开封,俘获徽、钦二帝及数千名文武官员和宫女,北宋这口气已尽,宣告终结。
金兵入主北宋旧地后,试图用金国的统治方式管理中原,然而成效并不理想。尽管宋人痛恨宋徽宗、宋钦宗这类昏君,但他们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使他们只承认赵家的天子,对于金太宗完颜晟始终心存不服。这让金太宗心中忐忑,苦思如何以怀柔政策稳固统治。
一日,金太宗在书房闲暇时随手翻阅桌上的书籍,偶然翻到一本苏轼的诗集,细细品读片刻后,脸上露出喜色,灵机一动。
这里须补充一点,苏轼不仅在北宋声名显赫,在当时与北宋并立的辽、金等政权中,也享有极高的声誉。大金国的皇帝和平民百姓,都喜爱苏轼与黄庭坚的诗文和书画作品。尽管北宋境内苏、黄作品曾被焚毁两次,真迹罕见,但金人却自北方携带了大量苏、黄的作品。
金太宗见到苏轼诗文,突发奇想:何不借助苏轼和黄庭坚在宋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来稳固金国统治?于是他召集群臣,颁布诏令,将苏轼、黄庭坚视为忠烈之臣,在金国境内大量印刷他们的诗文与书法,广泛宣扬他们在官场上的先进事迹。同时对外宣称,金国灭宋是因宋朝迫害苏轼等忠臣,重用蔡京等奸佞,导致国破家亡,金国所为非侵略,而是替天行道。
随后,金太宗实施了一系列尊重宋人、继承宋制的怀柔政策。
这番操作果真奏效。苏轼在宋人心中地位崇高,他生前受尽贬谪,死后作品又遭焚毁,这种不公已令宋人愤懑不平却无力反抗。如今金人为苏轼平反,宋人如释重负,对金太宗心生好感,认为他是明辨贤愚、识别忠奸的贤君。
占领区统治稳定后,金太宗的野心又膨胀起来。虽北宋已亡,南宋新立,金太宗计划渡江直取临安,擒拿赵构,灭亡南宋。为此,他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。
自然,他又想借苏轼与黄庭坚之名制造舆论,声称为替苏、黄复仇,必须出兵南下“扫除妖孽”。
于是公元1127年冬,金太宗下诏追击宋高宗赵构,金军虎狼之师再次发动猛攻,令远在扬州的宋高宗惶恐万分。
宋高宗闻金军南下,仓皇弃扬州,渡过长江奔向建康(今南京)。金军紧追至建康,宋高宗又多次逃往杭州、越州、明州、定海等地。金军多次追击无果,最终撤兵,宋高宗才得以返回杭州,守住一隅偏安之地。
一国之君,狼狈不堪,如同无家可归的孤犬,心惊胆战,逃命奔波,真可谓凄凉至极!
为扭转被动局面,赵构不断思考对金兵的策略,然而他并不愿依赖主战派全力抗金,而是一心想通过和平手段化解金军攻势。
针对金军以替苏、黄复仇为旗号发动战争,赵构灵机一动,决定用“以彼之道,还施彼身”的方法,为苏轼和黄庭坚平反昭雪,企图使金军“出师有名”变成“出师无名”,从而瓦解金军正当性。
可笑的是,金国出兵南下,贪欲才是根本原因,报仇只不过是借口。赵构却死抓借口不放,未触及问题本质,实在愚蠢至极!但他依然坚定推进这项计划。
赵构欲为苏轼昭雪,却面临一大难题——苏轼之罪系其父宋徽宗亲自定下,若昭雪,等于否定父皇的权威,这对皇家是绝对禁忌。苦思许久,他决定采用迂回策略。
赵构召来宫廷画师马和之,命其绘制一幅山水画,尽力展现苏轼名作《后赤壁赋》的意境。马和之深谙苏轼作品,理解《后赤壁赋》的神韵,接旨后当夜即投入绘画,很快完成作品,命名为《赤壁后游图》。赵构见画大悦,亲自提笔在画背书写《后赤壁赋》全文。前有画卷,后有诗篇,诗画交融,尽显苏轼文章的意境和风采。
此画很快于朝廷公开展出,众多朝官目睹《赤壁后游图》无不震惊,纷纷猜测朝政风云将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-炒股怎样加杠杆-炒股配资咨询-配资网哪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